發布稱:AI已多領域滲透,就業模式將被重塑
4月24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組織發起,明略科技集團、秒針營銷科學院聯合舉辦的「數智新職場與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論壇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李育輝教授,重磅發布《2024人工智能與職場研究報告:數智新職場與企業高質量發展》,這份由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聯合明略科技、秒針營銷科學院共同出品的報告,是目前國內首個探討AI時代職場影響及變革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報告基于對1591名中國職場人士的調研數據,結合文獻深度分析得出結論,從社會發展、企業變革、個人職業發展以及未來趨勢這四個關鍵維度,系統性地探討了職場中人工智能戰略的實施情況、應用現狀以及對未來AI推動企業發展的積極預期。
報告的深刻見解,不僅為組織如何有效應用AI技術以提升組織效能給出了策略性建議,而且為員工如何借助AI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和職業競爭力提供了有實用價值的指引。
報告還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的信息資源,有助于國家層面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趨勢,促進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轉型,以及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該份報告創新性地采用了人機協作模式,“職場研究項目組”負責項目整體設計并完成報告的主體內容,明略科技集團AI協作團隊則基于人機協作,完成了報告的美術設計、結論提煉及校審等工作。
以下分享本次研究的部分發現:
AI已在社會多個領域滲透 56%職場人認為AI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能(AI)自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特別是以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演變,有望成為繼蒸汽、電力、信息技術之后,再一次飛躍式提升生產力的技術變革力量。
據李育輝教授介紹,目前,在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中,中國不僅占據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的大模型能力尤其值得關注,根據《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在全球著名的人工智能模型中,61個源自美國,而中國緊隨其后,有15個模型上榜,顯示了中國在AI領域的強大實力和創新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的調研結論顯示,目前人工智能(AI)技術,尤其是生成式AI,已經對社會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從人類福祉的角度來看,AI技術的發展受到了56%職場人士的認可,他們認為AI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尤其在高職級員工和體制內企業員工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然而,也有約30%的職場人表達了擔憂,例如AI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以及威脅人類的獨特性。
社會應用方面,47%的受訪職場人士表示,他們所在的企業對AI技術持積極態度,特別是高層管理者。盡管如此,39%的受訪者擔心AI的引入可能會導致整體職場收入下降,這一擔憂在男性受訪者中尤為顯著。此外,38%的受訪者認為,隨著企業引入AI,個人收入可能會受到影響,這種擔憂在低職級、年輕和年長員工以及非體制內企業的員工群體中尤為常見。
職場就業方面,職場人士對AI的影響持有保守且差異化的態度。44%的人認為AI將創造大量新的工作機會,47%的人擔心AI的使用可能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在AI取代各類崗位的浪潮中,研發與創新類崗位顯示出較強的抵抗力,而生產與制造類、財務會計類和客服支持類崗位則面臨較高的被替代風險。超過七成的人認為AI對他們當前工作內容的替代性不高,但高年齡、高職級和外資合資企業的員工對職場危機感的認知更高。
創新變革融入度僅18% 企業的AI戰略清晰但落地差強人意
AI的價值,已經得到多數組織和個人的認可,但目前而言,企業層面的AI應用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報告數據顯示,僅18%的員工認為所在企業的AI使用程度已經較為普及。超6成企業已不同程度地推進AI戰略,但多數還以基礎建設為主(47%),僅有18%的企業將AI融入創新變革中。
另外,不同類型組織對AI的關切點不同:國有企業關注社會責任,長期效益評估;政府機關關注服務效率的提升,政策的適應性;民營企業關注工作效率的變化;外資與合資企業關注如何利用AI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外資企業在戰略實施上相對領先。
報告認為:
AI驅動的智慧領導,智能協作將成為數智時代的組織新動力。不過目前來看,組織的數字領導力仍處于‘數’說時刻,領導層對數字化的興趣度高,但專業性有待提升。當前企業的AI培訓情況也“差強人意”,只有18%的企業有定期培訓或要求全員學習。職工層面,觀念帶來動力,認同AI能帶來職業發展的人,學習動力最強。
在人與AI的協作模式方面:
人們更希望AI成為下屬,并抵觸AI成為領導。工作年限越久的員工對AI同事的接受度越高;對員工而言,AI下屬省成本,聽話,高效;AI同事則可以高效協同工作,但可能帶來一定的“被替代”風險。對于工作不安全感高的員工,主動學習,擁抱AI,是他們的“抗焦慮良藥”,這一群體的學習動力更高。
近5成職場人非常了解AI工具 超級個體時代來臨
AI時代的到來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報告顯示,目前45%的職場人已經“非常了解”AI工具,高級職員,外資合資企業對AI的綜合了解度更高。在眾多AI應用中,文心一言、GPT等文本生成工具尤其受到青睞,它們的普及率在所有工具中位居前列。
盡管AI的潛力被廣泛認可,但它在日常工作中的應用尚未成為常態。目前,大多數員工仍以偶爾使用為主,每周使用AI工具的頻率僅為31%,且在工作場景中的應用頻率略高于生活場景。
AI是否可以提升生活質量?
報告顯示,目前68%的職場人對AI可以提升生活質量持積極態度,但競爭壓力大的“民營和其它”類企業員工持積極態度的比例偏低。同時,超過半數(52%)的職場人相信AI有助于維護身心健康,而高職級員工、體制內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的員工對此更為認同。
職場人對AI的期望集中在更便捷的工具獲取和更豐富的功能上。他們普遍認為AI是學習的加速器,能夠顯著提升職場所需的“硬技能”。53%的職場人看到了AI在職業發展規劃中的積極作用。當AI分擔了部分工作后,62%的職場人認為這將促進個人能力的提升,59%認為這將推動職業路徑的多元化,而63%則認為這將鼓勵更多的職業嘗試,特別是高職級員工對此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
數智職場未來展望——就業模式將被重塑
學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對工作的凈影響目前還無法準確判斷,但總的來說人與機器將會呈現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關系。勞動者的智能技能與智能機器的深度融合與協作,將重塑智能時代的就業模式。
歷次科技革命都對就業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AI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亦不例外。對于就業結構上,整體上將呈現從農業向服務業轉移、向服務業集中的態勢;在行業內部,少數掌握領先技術的企業擁有就業優勢,呈現出網絡效應,造就了清晰的就業集中化趨勢。
就單一職業和崗位而言,無論是內容或是工作方式均在產生變化。以常見的會計專員為例,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從主要負責跟蹤和記錄金融交易,向財務管理員和客戶顧問轉變,但會計的職業并沒有因為技術的嬗變而消失。
當前數智化帶來快速轉型的同時也帶來部分風險
根據調查,職場人群面對隱私與數據安全問題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擔憂,亟需更有力的監管來彌合理想與現實的鴻溝。此外,時代的一?;衣湓趥€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新技術推廣過渡期間,政府與社會保障組織應發揮更多的作用來穩定就業,提供更完善的就業保障體系,保障因技術進步受到沖擊的個體基本社會福利和長期職業健康發展權益。
本報告匯集的深刻分析與洞察,為中國職場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清晰的視角與行動框架。它為企業和員工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浪潮,捕捉時代賦予的機遇指明了方向。
AI時代,未來,對于人類而言,工作也許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