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8月19日至25日,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推出電力新能源、電子商務、銀發經濟3個線上招聘專場,共有1100多家用人單位參與,招聘需求超1.3萬人次。
??電力新能源行業專場由一覽電力英才網承辦,組織國家電投、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四方邦德、艾博電力等51家企業參與,提供線路結構設計工程師、風資源設計工程師、焚燒發電項目負責人等崗位,招聘需求289人。
??電子商務行業專場由BOSS直聘承辦,組織毅騰等百余家企業參與,提供電商運營、快消產品實習生、技術支持等崗位,招聘需求1000余人次。
??銀發經濟專場由獵聘承辦,組織環球醫療、泰康健投、中??叼B、美年健康、慈銘體檢等1000余家企業參與,提供醫生、護士、護理、運營、銷售等崗位,招聘需求1.2萬余人次。
??同時,推出機械、化工、數字信息等行業專場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專場直播帶崗活動20場,共提供崗位3622個。
??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可通過中國公共招聘網(http://job.mohrss.gov.cn/)、中國國家人才網(https://www.newjobs.com.cn/)、就業在線(https://www.jobonline.cn/)專項行動主會場頁面直接進入行業招聘專場,或點擊主會場頁面下方參與機構標識進入分會場參與。
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生產一線崗位需求發生變化——
??新型技能人才如何培育
??我國制造業正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不少企業生產一線發生變化,對技能崗位提出新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如何培育更多新型技能人才?為了更好匹配人才供需,產教融合如何加強?近日,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有關負責人、多家技工院校和制造業企業。
??企業招工:智能制造等崗位需求大
??山東濟南中國重汽一處變速箱智能工廠里,智能物流小車來回穿梭,機械懸臂將300多千克重的變速箱吊起,按照“智慧大腦”指令運送至不同工位。裝配線上,李家龍熟練操作推塊預裝機、壓裝機等設備。
??李家龍是山東技師學院新能源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畢業生,已能獨立頂崗作業?!吧a線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這要求我們的工人不僅熟悉變速箱拆裝,還要會操作智能設備?!惫S人力資源負責人周丹介紹,面對數字化轉型,普通工人要花較長時間適應,但李家龍在學校就接觸過智能設備,上手更快。
??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分析,當前創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根據山東省去年四季度的抽樣調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均存在技能人才缺口。
??在北一大隈(北京)機床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人才同樣“吃香”。柔性智能產線上,臥式加工中心高速運轉,立體貨架吞吐不息,堆垛機往返其間,自動取送零部件。操作臺前,加工中心操作工孫海恩緊盯屏幕,不時跟著師傅處理故障報警。
??孫海恩是來自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智能制造系的實習生?!皩W校教的可編程控制器(PLC)、立體倉庫調度等知識在工廠派上了用場?!彼f。
??北一大隈副總經理李金勇介紹,智能產線要滿足多品種、高品質等生產要求,一線技工急需加強學習工業互聯網、生產管理系統等方面知識,“企業將擴建智能工廠,招收更多智能制造人才,我們準備和學校合作設立定向班,更好滿足用工需求?!?/p>
??“精密機械維修行業也需要新型技能人才?!比A為機器有限公司二車間工段長李龍說。在該車間,來自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專業的侯宇航干得得心應手:“我學習的智能機械臂操作以及編程等課程,為工作打下了扎實基礎?!?/p>
??智聯招聘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技能型工人招聘需求呈上漲趨勢,數控操作員招聘職位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482%。
??“傳統產業加速轉型,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蓬勃發展,新型技能人才就業前景看好。”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執行會長范叢明說。
??技校育人:專業設置緊隨產業而變
??前不久,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實訓室內,一堂PLC編程課正在進行?!癙LC是智能產線的重要設備,假如我們身處產線,如何將觸摸屏、電腦、PLC等連接起來?”智能制造系教師李春光拋出問題,邊演示邊講解。講臺下,學生馬仁浩和同學們邊聽邊做筆記。
??第二天實訓課上,馬仁浩在李春光指導下拿起示教器,通過不同指令程序,控制工業機器人抓取加工件。遇到機器人“不聽使喚”,李春光就帶著學生逐一分析原因。他介紹,學生實訓課占60%,只有在仿真條件下反復訓練,理論和實踐才能融為一體。
??近年來,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專業設置緊隨產業而變。
??智能制造系是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2019年新成立的院系?!拔覀兩钊?0多家企業現場調研,找準需求后才做出決定?!睂W院黨委書記聶曉溪介紹,智能制造是一門多學科跨界交叉的專業,為完善教學方案,學校從參加技能競賽入手,再結合企業實際,摸索出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計算機網絡等課程,讓學生既懂加工圖紙,又懂網絡信息。此外,學院還新設立了機器人、增材制造等專業,不少學生已上崗實習。
??成立新專業,師資力量、教學質量如何保障?
??山東技師學院教務處處長姚建嶺說,該校深入實施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要求老師將工廠生產任務轉化為課堂教學任務,將理論知識融入學生實踐,“老師以前以理論授課為主,改革后則要入企鍛煉,每人每年頂崗鍛煉不少于120個學時,既提升專業技能,又了解市場變化?!痹搶W院已有13個專業完成工學一體化課程改革。
??適時調整新專業,就業市場反響如何?
??山東技師學院2021年成立新能源汽車制造與裝配專業。該校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蘇子民介紹,學院每年畢業生達上千人,來學院招工的不乏汽車、機械、航天領域知名企業。
??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新專業也受到歡迎?!皬木蜆I情況看,從新專業畢業的學生待遇更高、穩定性更好?!睂W院黨委書記成振洋介紹。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突出就業導向,指導技工院校緊跟新職業變化需求開設專業。今年將向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地方、學校、企業征求專業增補意見,聚焦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等領域,面向新產業、新技術、新職業建設一批前沿專業。
??產教融合:推動供需精準對接、優勢互補
??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認為,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確招工用工的長期規劃,進行針對性人才培養,能有效緩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如何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山東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山東有37所和51所院校分別承擔全國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包括制定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開發教學資源、建設教學場地等。
??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杜敏琪介紹,廣東技工院校73%的專業與企業、行業有合作關系,平均每個專業與7個企業或行業合作,開展“訂單式”“冠名班”“校企雙制”辦學?!拔覀兲剿鞴补苣J剑堫^企業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院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資金、出管理,推動產教供需精準對接、優勢互補?!倍琶翮髡f。
??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已遴選培育首批63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覆蓋13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吸引華為、比亞迪、TCL等制造業鏈主企業和3000多家生態鏈企業,以及400多家高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共同參與,建立從招生、培訓到就業、提升為一體的技能人才供應鏈。接下來,廣東還將實施制造業當家技能人才支撐工程,加快壯大技能人才隊伍。
??“我們將出臺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支持政策,對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技能人才需求,建設一批前沿專業,促進技能人才素質、規模、結構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鄙綎|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負責人說。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各地已普遍成立政府牽頭的校企合作領導機構,積極探索組建區域性、行業性等多類型技工教育聯盟,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打造100個左右技工教育聯盟(集團),已公布兩批共67個建設單位名單?!拔覀儗⒅笇Ц鞯丶脊ぴ盒>o密對接生產服務一線,高質量開展職業培訓,讓參加培訓者有收獲,學以致用。”
2024-08-19 09:44:0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之一,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稕Q定》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并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新時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有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民生工作思路,部署推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領域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足的重大改革,解決了一批基層和群眾關心期盼的現實問題,化解了一些長期制約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矛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提供了重要支撐。
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基本的民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豐富發展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政策制度體系。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水平總體穩定,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保持了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堅持把社會保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著力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成功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攫B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從2012年底的7.9億人、1.5億人、1.9億人,增加到2023年底的10.7億人、2.4億人、3億人。堅持發揮人才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突出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改革等重點,人才發展相關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技能人才總量持續增加、結構不斷優化,有效激發了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堅持發揮工資收入分配的激勵、導向和保障作用,推進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加強國有企業工資分配規范管理,不斷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和評估機制,健全體現不同事業單位特點的薪酬分配制度。堅持統籌維護勞動者權益和企業發展,加強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體制、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欠薪治理機制,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勞動關系總體保持和諧穩定。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變化,收獲了實惠。我們要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乘勢而上,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續寫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改革的新篇章。
切實增強深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我國勞動力總量依然龐大,雖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但就業總量壓力仍將持續存在。同時,人口結構變化與技術變革交織疊加,也會帶來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有活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干”并存。社會保障一些重要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部分群體社會保障仍有不足,一些人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范圍,還有不少地方需要改進,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就業方式多樣化特別是新就業形態的發展也都帶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布局建設,要求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還有大量艱巨繁重的任務。
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我們要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提升已有改革舉措,根據實踐需要推進新的改革舉措。
扎實推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重點任務落實
《決定》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任務作出全方位的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對標對表、細化分解,吃透改革要求,精心組織實施,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
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一是始終堅持就業優先,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推動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調聯動,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厚植良好的就業生態。二是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建立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機制,強化供需對接。創新培養方式,充分發揮企業培養使用的主體作用,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大榮譽引領力度,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三是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體系。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作為重中之重,拓寬就業空間,暢通成長路徑,強化品質服務,加強就業觀念的引導。堅持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強化就業困難人員公益性崗位等兜底安置。四是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增強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持續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用好全國統一的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推行“大數據+鐵腳板”管理服務模式。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促進制度成熟定型,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是增強可持續性,夯實穩健運行的制度基礎。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強化統一性和規范性。健全基本養老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范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大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規模,健全社?;鸨V翟鲋抵贫润w系。二是增強可及性,將更多的人群納入覆蓋范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積極推動高質量參保。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制度。三是增強安全性,健全基金安全監管體系。持續筑牢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基金監管防控體系,完善要情報送、監督約談、問責追責、舉報管理、警示教育等制度。四是增強便捷性,持續優化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推行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民生管理服務新模式。五是增強規范性,加強法治建設。適時完善和修訂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現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力度,及時完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立足職能職責,著力破除妨礙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一是更好發揮用人主體作用。進一步完善政策、搭建平臺、健全機制,更大力度激發用人主體人才活力,推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更多更公平享受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評價、激勵等政策。二是進一步健全政策機制。持續推進人才評價改革“立新標”“破四唯”,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推動深化職稱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推進有關事業單位特殊人才協商確定薪酬、高層次人才績效工資總量單列、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績效工資申報制。健全企業科技人才薪酬激勵、國有企業差異化工資總額決定方式等制度政策。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高新技術和基礎科學前沿領域,加強博士后制度建設。三是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推進外國專家項目提質增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
完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規范工資收入分配秩序,圍繞更好體現不同職業群體的特點,深化企業事業單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有效發揮激勵導向作用。一是健全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持續推行工資集體協商。二是加強企業工資宏觀指導。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評估調整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和企業薪酬調查、信息發布制度,推進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增強科學性、有效性、權威性。三是完善國有企業工資分配管理制度。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和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四是完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推進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薪酬制度。
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積極構建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一是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爭議處理、行政指導和監察執法機制,強化基層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暢通勞動爭議處理和舉報投訴渠道。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完善勞務派遣單位監管制度。二是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積極推行相關指引指南,指導平臺企業落實政策。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糾紛一站式調解機制,暢通維權渠道。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把握民生工作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的特點,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為更好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強勁動力和制度保障。
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8月12日至18日,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推出電子通信、先進制造、生物醫藥行業3個線上招聘專場,共有1.4萬余家用人單位參與,招聘需求超13萬人次。
??電子通信行業專場提供光學工程師、項目經理、嵌入式軟件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等崗位,招聘需求超13萬人次;先進制造行業專場提供材料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集成電路設計、市場開發等崗位,招聘需求超1500人次;生物醫藥行業專場提供臨床醫師、中醫醫師、藥劑師、影像醫師等崗位,招聘需求超1500人次。同時,推出服務業、軟件業、旅游業等行業專場和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專場直播帶崗活動18場,共提供崗位8148個。
2024-08-14 13:56:04今年以來,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仍面臨總量和結構性壓力?!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制造業用工需求增加
??“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得益于經濟回升向好,服務消費持續升溫,工業實現較快增長,特別是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先進裝備、新型材料等制造行業需求釋放?!比肆Y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運東來表示。
??先進制造業促就業行動啟動實施,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加快落實,“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全面推行,家政服務職業化建設進入快車道……今年以來,一系列促就業措施加速實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數據顯示,先進制造業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正在增強。智聯招聘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先進制造業招聘需求增勢明顯。這得益于各地加快相關行業產業布局。今年以來,在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青島、蘇州、成都等城市紛紛落地集成電路項目,行業崗位需求強勁。同時,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帶動汽車產業整體的產銷和人才需求上漲,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的利好政策,也帶動了相關領域招聘職位數呈現較快增長。
??在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引領下,二季度生產制造類企業一線藍領工人的招聘需求高速增長,普工/技工、服裝/紡織/皮革制造、機械設備維修的招聘職位數分別同比增長84.1%、50.9%、9.9%。
??“在用人需求結構轉換之下,就業市場有望在傳統產業智能化加速發展的藍領群體和AI等先進技術應用帶動的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迸發潛力。同時,白領崗位競爭仍比較激烈,就業市場冷熱不均、結構性矛盾仍存?!敝锹撜衅缚偛脧堅录颜J為,我國勞動力市場已經進入全新發展階段,需要我們用長遠的眼光規劃人力資源發展,不論是求職者還是其他市場參與方,都應積極適應新形勢,提升技能,關注新興行業和領域的發展機遇,共同推動就業市場健康發展。
??新業態提升求職效率
??提升供需匹配效率,高效、便捷、精準的就業服務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抓手。
??從6月份至今,人社部在全國開展2024年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利用100天時間集中為高校畢業生等群體提供超千萬個就業崗位。
??各地多元拓展崗位渠道,整合資源多方聯動。天津聚焦重點行業和不同群體求職需求,已組織200場招聘活動,3962家單位提供崗位近10萬個。江蘇推動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圍繞數字經濟等產業需求精準發力,向畢業生提供1300余個實習崗位。海南發動全省245家就業驛站,上門走訪問詢企業崗位需求和個人求職意愿,采取直播帶崗等多種形式,聯合企業舉辦專場面試會,為畢業生提供與用人單位直接交流的機會,有效促進人崗精準匹配。
??線上線下協同發力,已經成為就業服務的常態。直播帶崗這一新型招聘方式,為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注入了新動能。當前,直播帶崗正朝著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快手快聘發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快手招聘類短視頻、直播觀看達1000億人次,單月產生近2500萬次求職線索,雙向工作意向匹配對數月漲幅達到167%。
??直播帶崗與常見的線上招聘有什么區別?進入帶崗直播間可以看到,有相關部門或平臺工作人員集中介紹各類崗位信息,有企業招聘專員“屏對屏”介紹工作場景、福利待遇。更為關鍵的是,經過最近幾年的不斷磨合,直播帶崗越來越注重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來驅動傳統的人力資源服務,把重點落在了“帶”上??焓挚炱赶嚓P負責人表示,帶領求職者進入直播間,除了具備必要的崗位信息以外,行業內的參與方還應該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讓求職途徑更多元,更好地促進高質量就業。
??不同的直播間各有特色。作為以人力資源服務為主業的央企,中智集團以RPA、大數據、人崗匹配等技術為創新驅動,提供了包括空中宣講會、直播帶崗在內的多元化人力資源服務,挖掘崗位資源,解決重點企業的用工需求,提升人崗匹配效率。
??新崗位豐富就業“蓄水池”
??7月31日,在吸收采納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人社部會同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正式發布了生物工程技術人員等19個新職業和汽配銷售經理人等28個新工種信息,并調整變更了11個職業(工種)信息。
??19個新職業“入編”,有哪些新意?從2019年到2022年,人社部先后發布5批共74個新職業,加上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再次更新,反映出產業升級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王曉君表示:“這批公示的新職業,緊緊圍繞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等要求,突出數字化、綠色化、生活化,反映了新技術、新趨勢、新需求的發展變化?!?/p>
??在進一步增強職業歸屬感的同時,新職業從業者可以享受國家職業技能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有關政策待遇,以及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相關政策,有助于開發滿足生產活動需求的就業崗位。
??新職業不僅向“數”向“綠”而行,也以更大力度支持了相關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此次,網絡主播得以“轉正”,成為19個新職業中的關注焦點。如今,越來越多演藝專業人士加入直播行業。直播內容生態逐漸從早年秀場模式的粗放階段轉向優質內容為王階段,主播這個職業也在朝規范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直播平臺也朝著共同傳播優質內容、促進文化傳播和消費的方向努力。比如,主流短視頻平臺相繼推出優質主播扶持計劃等,從資源、流量、服務等方面幫助更多優秀主播打造舞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認為,從供給側來看,短視頻和直播作為新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典型代表,不僅催生了大量新業態,還對傳統業態進行了數字化的賦能升級,因而帶來了就業規模的大幅擴容。從需求側來看,以直播電商、演藝直播為代表的新商業模式帶動了居民消費需求的大規模增長,并通過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傳導到就業需求的擴大。
2024-08-09 10:15:06